登录入口 注册入口
2024-5-5  星期日
 
 
竹纸制作技艺传人 刘仰根

类别:福建造纸 发表于:2020-1-4 16:53:52   共被阅读过 665

 

原创:陈伟凯   190525  

编者按:摄影记者陈伟凯花了两年时间,采访我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仰根。本刊的摘要刊登(只摘要刊登文字部分)如下:

刘仰根,1957年生人。17岁入行与父亲刘启春学艺,30岁的刘仰根接替父亲成为管理员。竹纸制作技艺的28工序刘仰根都驾轻就熟,哪道工序工人缺岗,刘仰根都能随时顶岗。

西山造纸是“将乐三绝”之一。龙栖山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代。南宋时众多藏书行家都认定用福建竹纸书写成的书画名作最利于收藏。清人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说,将乐纸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西山纸属于客家土纸,纸材有生料、熟料之分。生料纸(沤腌法)一般称为“毛边纸”,熟料纸(蒸煮法)通常称“连史纸”。是书写文献、奏本、印刷线装书的上品。

“结实细嫩,色白如雪,且不用末粉,年久不蛀”。其吸水性强,色泽稳定,既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又可用于书法、装裱,极具古色古香的意韵。千百年来,纸质优良的西山纸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清代时一度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时,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民国时,“西山纸”走向辉煌,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福建之最;抗战期间,西山纸被定为《中央日报》的用纸;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出版局编印《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及重要历史资料,用的也是“西山纸”。

“做纸很辛苦!一张西山纸的制作要经过浸漂、腌渍、压榨、踏料、抄纸等28道复杂的工序。”刘仰根深深吸了口烟说道。每年立夏后的三天,刘仰根与纸工们就得上山砍嫩竹。将嫩竹断成两米长管再剖开成3厘米左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投入池塘,撒上石灰,灌水浸塘。两三个月后,把竹片浸泡得糜烂,熟透变黄。取出洗净,再放进池塘,用山上的泉水漂洗。接着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踏料,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用脚将竹料踩成纸浆,再倒入纸槽。纸工们在纸槽内荡料入帘,滤水,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分离出一张湿纸。最后在焙纸房内将一张张湿纸焙干,揭下,裁切。至此,一张冰清玉洁的西山纸这才完美面世。

具体如下:

1、砍嫩竹。每年在立夏后的第三天,上山砍嫩竹。嫩竹要有开叉出第一根枝条的才行。

2、断筒。将嫩竹断成两米长剖成3厘米左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

3、削皮。将嫩竹青皮削掉

4、入塘。把成捆的竹栅子放入湖塘。

5、撒石灰。在每一层栅子上撒一层石灰,灌水浸塘。两三个月后,让栅子熟透变黄,糜烂。

6、剥竹麻。取出竹料洗净,再放进湖塘,引来泉水漂洗。接着将竹料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

7、踩料。光着脚,反反复复地把竹料均匀地踩成细致的纸浆。这道工序是最为辛劳的。

8、耘槽。纸工们配合协调,手持一块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

9、将帘子提起,滤去水,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

10、起帘,移步闸床

11、把纸浆翻转倒扣在闸床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

12、将一张张湿纸厚厚地叠在粗重的纸榨上,榨去水分。

13、抄纸。用钳子从纸头处将粘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张钳开。

14、焙纸。一张张湿纸被送到焙纸房,焙纸工们用刷子把墙刷湿,按顺序将湿纸贴在焙壁上。待焙干,一张张揭下。

曾经辉煌的“御用纸”目前也风光不在,没落萧条了。由于工作枯燥,又是个体力活,市场销量不大,经济效益不佳,很多年轻一辈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囧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鼎盛时还有102家造纸作坊,如今却仅存刘仰根这一家,成了中国手工造纸技术的缩影。

采访结束,当我拾级而上走出竹林,回望那隐匿于竹林间的半甲手工作坊时,心中多了份酸楚与感伤。即使它有着“中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的金字招号,也只能和那些业已失传的古老工艺一样,渐渐沦为历史的过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福建省纸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址:http://www.fjppi.com  邮箱:info@fjppi.com
闽ICP备05005804号-1